北京两周内新增269例确诊/北京2日新增确诊病例
18
2025-03-12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3月12日报道:前不久,刀郎“山歌响起的地方”中国巡回演唱会开到了上海,短短两天现场涌入超3万名观众,这批观众主力军来自60后 、70后 ,中老年对文娱需求的热情丝毫不亚于年轻人。另一边,上海各大剧场陆续公布春夏节目单,好剧爆款源源不断 。这个春天上海的老中青观众们的“文艺DNA ”集体被唤醒。
从首刷到N刷 ,好作品成年轻人互联网社交货币
整个3月,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办的近30场演出格外引人瞩目。其中“爆款”当数由黄磊、何炅、孙莉等原班人马主演的经典版《暗恋桃花源》,这也是该剧时隔近11年后重返东艺 。演出前夕 ,在大麦平台上有超1.2万人点了“想看”,不少剧迷反复刷剧,千里追星。
“终于看到了何老师的《暗恋桃花源》 ,人生清单上又打了个勾。 ”新上海人陈一一告诉记者,从大学参加学校话剧社开始,《暗恋桃花源》就一直是必看清单Top1 ,这次终于圆梦,看到了何炅 、黄磊、孙俪的经典版,他描述为“仿佛参加了一场灵魂洗礼” 。走出剧场小陈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第一时间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发表观后感。
3月14日起 ,东艺“第十五届东方名家名剧月”还将推出9台12场演出,?其中不乏《霸王别姬》?《锁麟囊》《长生殿》等深受戏迷喜爱的剧目。
小红书汇聚了大量像小陈这样乐于分享的文艺演出爱好者 。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在一次采访中也跟记者透露,最近刷小红书上瘾 ,很喜欢看大家观演后的真情流露,有感而发时也会在留言区和剧迷互动。在张笑丁看来,现在的观众越来越“懂经 ” ,越来越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即便互联网时代手机上能看很多视频,但来现场看剧的观众人数其实是不减反增的 。张笑丁提到一组数据,2024年上海大剧院全年1030场演出 ,吸引观众50.9万人次,平均上座率89%,总收入超过2.6亿元。“说明现在的年轻观众非常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 ,也愿意把演出现场作为自己重要的生活方式。”
在年轻观众的看剧热潮中,有一个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人对喜爱的作品在观看后仍意犹未尽,会选择“二刷”“三刷”,有些观众观看次数甚至更多 。许多剧迷在网上晒出了反复刷剧的票根 ,并把这称为“集卡 ”的快乐,对他们来说,观看同一部作品的不同演员阵容 ,不同的卡司组合会带来不一样的观看体验。
“我已经看了10多场‘电波’。”观众李向林翻出手机相册向记者展示历次观影后的纪念票根 。这部国内舞剧天花板之作浓墨重彩又恬静淡雅,“整整两个小时,我仿佛也亲身经历了一场激荡的生死较量。长河无声奔去 ,爱与信念永存,这就是戏剧的魅力。“今年《永不消逝的电波》5月要在上海文化广场巡演,上周开票后也果断入手了 ,期待今年与电波的相会 。”李向林说,最开始看是被戏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曲折故事吸引,后来看会更注重戏剧的艺术表现 ,如舞台灯光运用、演员表演细节 、音乐与画面配合等。“看得多了感觉自己与作品之间也建立了特殊联系,与角色、创作者在对话。 ”
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天舒看来,“倍速观看、几分钟看完某某说电影 、只看剪辑版”已成为常态的环境下,观众对部分文娱作品进行二刷三刷的现象 ,体现了大众对喜爱的作品的深度沉浸体验和高度文化参与 。杨天舒认为,“N刷”喜爱的作品,可以强化和延长审美高峰体验。在观看时人们会因为认同角色人物而去感受其喜怒哀乐 ,强烈的共情和艺术想象形成审美高峰体验,N刷可以更尽兴地宣泄情感,逐渐调节和平衡沉浸其中引起的情绪激荡。
“此外网络时代的N刷还受到互动需求影响 ,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少年一代,在心理上更加依赖网上交流互动 。也可以取得抱团取暖的享受感。 ”杨天舒指出,一部值得反复欣赏的作品 ,不会只靠取悦性的“人设”、震撼性的奇观、搞笑的噱头等元素,而是会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才能带来长久的艺术魅力。
“60后”加入抢票大军 ,银发族成文化消费新生力
剧迷陈一一在观看《暗恋桃花源》的几天前,还带妈妈圆梦了刀郎上海演唱会。“抢到票时我太激动了,直接安排妈妈来上海玩几天 。我妈很多歌都能跟着唱,这次演唱会不仅是来听歌 ,更是陪妈妈一起感受她偶像的魅力。希望以后还能陪妈妈去更多这样的演唱会,创造更多美好回忆。 ”
提到老年人热衷的文娱活动,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社区 、文化馆里免费开放的各类展和课程 。刀郎演唱会也让大家看到 ,演唱会这样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文娱活动,让中老年人愿意砸下真金白银,一同合唱相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截至去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3亿,占总人口的22%。其中60岁至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比超过50% 。刚刚步入退休生活的“新老人”群体往往有着较强的消费实力和消费意愿 ,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不再只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开始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为自我需求消费 ,他们的消费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其实细细观察,在申城每年举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书展、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大型文化节展现场,总能看到中老年人活跃的身影。65岁的上海阿姨邱淑敏每年在上海国际艺术节前一个月就开始做功课 。她喜欢看芭蕾舞和话剧,每次都要手写想看的剧目单。
“作为演出爱好者 ,至今为止每一届的艺术节都没有落下,艺术节惠民票几乎是半价,最低票价才30元 ,很划算。我在艺术节上看过话剧《哈姆雷特》 、芭蕾舞《朱丽叶与罗密欧》、戏曲《牡丹亭》、歌剧《唐璜》……线下买票每人限购4张,这哪里够看嘛!”邱阿姨表示,虽然退休了 ,还是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去年上海还请来了王羽佳与伦敦交响乐团,还有北京人艺的“驻场 ”,世界顶级的演出就在家门口 ,当然不能错过。“只是这些热门演出抢票太难了,我都是找子女帮忙买的。”邱阿姨说,退休生活不止打麻将 、下棋 ,看短剧、听书、追演出,我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银发群体涌现出“新需求”,文旅行业准备好了吗?记者从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了解到,刀郎演唱会前夕 ,后台购票观众超过一半是40岁以上人群,考虑到此次演出不少中老年观众和外地观众可能是第一次来到梅奔,为了让进场 、散场动线安全通畅 ,场馆内每一处指示标牌和指引岗位都有反复推敲,确保中老年观众能够轻松找到座位、洗手间等 。场馆入口增设“预验票缓冲区”,让观众在区域内提前准备好验票界面 ,避免老年观众因操作手机滞留。现场餐饮零售档口准备了充足的热食、热水 、热饮等,让不同年龄层次观众需求都被看到。场馆方面表示,有温度的演出 ,是能关注到所有人群,这方面他们也将持续努力 。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银发一族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齐头并进是必然趋势。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表示 ,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养老需求也从“生活必需型 ”向“享受型”“参与型”“发展型 ”转变,更加重视生活的丰富性和愉悦性,追求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
“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应当获得和年轻人同等的市场响应 。”吴玉韶提出 ,希望更多主办方在举办活动时,多兼顾银发文娱市场,推出兼具艺术性与适老性的产品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