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蝗虫卷土重来/非洲蝗虫卷土重来的原因
12
2025-03-04
1、根据新闻报道 ,印度这次之所以能够控制住大规模的蝗灾,是因为他们利用了针对蝗虫的化学喷剂。然而这并非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化学喷剂有可能会对植物和土壤造成影响 。如果想靠自然因素来抑制蝗虫的繁殖 ,也不是不可能的,因为确实存在蝗虫害怕的因素,例如气候。
2 、同时 ,由于印度快要进入夏季,温度与湿度已经不适宜蝗虫生存。它们并没有选择继续迁移,也给印度灭蝗提供了一个好时机 。但蝗虫的死亡不代表蝗灾真的就已经灭除。更加需要警惕的是它们留下的卵 ,这些卵甚至可能造成更大的威胁。一只蝗虫可以产下50-100个卵,如果不除去,到卵孵化后,蝗虫数量可能更为可怕 。
3、我们简短交代下这个蝗灾最早是2018年5月-9月在阿拉伯半岛南部的无人区发生的 ,发展了2代无人发现,当蝗虫群将无人区的植物扫荡一空开始迁飞各国才发现,所以这个蝗虫群在发现时已经失去控制 ,并且蝗虫随着季风分两路迁飞到东非,持续影响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估计2000万人的口粮将受到影响。
4 、当时唐太宗为了表达与蝗虫作战决心 ,消除百姓对蝗虫的恐惧感,于是就当着百姓的面,亲自生嚼了蝗虫 ,从而鼓舞百姓面对蝗虫的决心,所以唐太宗就是历史上第一个吃蝗虫的人。有了皇帝的带头作用,虽然那一年蝗灾非常严重 ,但是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解决了由蝗虫带来灾害,很快蝗虫危机就解除了 。
之所以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主要是因为跟气候变化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根据联合国粮农叶组织作出的报告 ,因为天气的突变,所以导致了蝗灾的爆发。举个简单的例子,那么也就是说在暴雨之后 ,根据长期处于一个湿润的环境当中,这样的话就有利于蝗虫的生卵,从而导致孵化出大量的蝗虫。
非洲蝗灾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干旱 。这类昆虫偏好温暖干燥的环境 ,因为这样的条件有利于它们的繁殖、生长和存活。 蝗虫倾向于在土壤含水量约为10%至20%的环境中产卵,这时土壤坚实适中。历史上,严重的蝗灾常与旱灾相伴随 ,古文献中常有“旱极而蝗”的记录 。
非洲蝗灾多发原因 气候干旱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
非洲蝗灾多发是因为干旱。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 ,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 。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 ”的记载 。
蝗虫危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非洲和南亚地区。今年上半年 ,这些地区的沙漠蝗虫危机已经直接影响了未收割的粮食,导致粮食供应紧张。以非洲为例,蝗虫的入侵可能导致2500多万人面临粮食不足的问题 。肯尼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沙漠蝗虫如同万箭齐发,形势万分危急。
粮农组织警告,随着从红海到索马里新一代蝗虫的孵化 ,以及从也门入侵的蝗群,将使埃塞俄比亚和整个非洲之角地区蝗害形势恶化。如今整个东非和南亚国家都加强了对沙漠蝗虫的防治工作。因此沙漠蝗虫危机已经导致非洲和南亚的民众的粮食危机,只有全球一起努力才能够制止沙漠蝗虫危机 ,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
因此,他们的克星大部分非常少积极进食群居动物的沙漠蝗虫。除此之外,群居动物沙漠蝗航行能力很强 ,最大能够飞往上公里高处,每日数最多可挪动150千米。1 这也令捕获他们十分艰难 。在极其极大数量的蝗虫眼前,不论是它的克星或是人们的有机化学方式,对降低沙漠蝗数量的功效都较为比较有限。
非洲之角沙漠蝗虫死灰复燃 ,导致粮食安全形势严峻,近2500万人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问题。 蝗虫的生长环境:蝗虫偏好温暖干燥的环境,干旱条件有利于它们的繁殖和生长 。沙漠蝗虫在食物充足时散居 ,食物减少时会受到激素诱导,开始聚集并随风迁移,一周内能达到上千公里的活动范围。
月11日 ,联合国粮农组织又发布相关报告称,在东非和也门,由于两地气候条件仍然利于蝗虫的繁殖 ,沙漠蝗灾可能会在农作物收获的六月卷土重来,意味着粮食危机的风险并未解除。
. 联合国粮农组织上月曾预测分析,如今肆虐的蝗虫生卵后又将造成新一代数量大量的蝗虫卵化 ,这波蝗灾的杀伤力会持续非常长的时间 。2 因此,这波沙漠蝗是否会对在我国造成威胁呢?权威专家觉得概率不大。
据报道,东非正在遭受70年来最严重的蝗灾,波及肯尼亚 、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三国境内的沙漠蝗虫数量已达约3600亿只 ,蝗虫群的规模及其破坏性 与我们以前所见的任何情况都不同 。据说一平方公里的蝗虫群进食量与5万人相同。
蝗灾据了解,沙漠蝗的生存时长约为3-5个月,一个规模为一平方公里的群体含有大约4000万只蝗虫 ,每天吃掉的粮食相当于35000人一天的口粮。11月24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消息称,由于最近的强风将成熟虫群从索马里南部带入肯尼亚的东部和东北部 ,这一威胁可能会再次升级。
1、人工防治法:利用蝗虫的趋光性,通过火把或灯光吸引并杀死蝗虫 。 器具捕杀法:使用特定器具捕捉蝗虫,如扫帚 、铁锹等。 农业防治法:培育对蝗虫有抗性的作物种子 ,减少蝗虫灾害的发生。 生物防治法:利用其他生物如鸟类、家鸭等捕食蝗虫,以减少蝗虫数量 。
2、**人工捕捉**:对于小规模的蝗虫群体,可以组织人力进行人工捕捉和灭杀。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但效率较低,适用于蝗虫密度较低的区域。 **设置障碍物**:在蝗虫可能迁移的路线上设置障碍物,如网围栏、粘虫板等,可以阻止蝗虫的迁移和扩散 。这种方法适用于局部区域的蝗虫防控。
3 、目前 ,最有效的灭杀蝗虫办法是用飞机喷洒农药,该法杀虫率高、灭杀范围广,但成本高 ,而且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治方式只能应一时之需,不能保证长治久安。4天敌防治 。从长远看,要有效防治蝗灾 ,必须着眼于生态建设,要实行植物保护、生物保护 、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四结合。
4、减少蝗虫的产卵地。有些种类的蝗虫,如东亚飞蝗 ,它喜欢在干燥裸露的地块产卵,我们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增加植物的数量 ,使植物覆盖度达到70%以上,这样的地块就不适于蝗虫产卵了,也就可以减轻蝗虫的危害 。
5、治理蝗灾有多种有效方式。生态治理方面,通过保护和恢复蝗虫栖息地的生态平衡 ,比如植树造林 、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度,改变蝗虫适宜生存的环境 ,减少蝗虫繁殖地。同时,利用生物间的制约关系,如保护和引入蝗虫的天敌 ,像鸟类、蛙类、蜥蜴等,能有效控制蝗虫数量。
6 、网友提出的“将蝗虫油炸食用”的做法,虽然在过去物资匮乏时期可能实行过 ,但这种方法并不普遍,也不宜作为长期的应对策略 。 生态学专家马士俊院士是我国治蝗工作的奠基人。他提出的“改治结合、根除蝗虫”理论,为我国蝗灾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