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蝗虫卷土重来(非洲蝗虫卷土重来!数量激增20倍)
2
2025-04-30
1 、笔者对周尧《中国昆虫学史》附录历代蝗虫灾害登记表的重新统计结果,从公元前707年(鲁桓公十三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 ,共发生蝗灾508次(该书印刷有误,统计为2618年,538次)。 《除蝗疏》对于蝗虫的发生与环境气候条件的关系有很科学的见解:闻之老农言 ,蝗初生如粟米,数日旋大如蝇 。
2、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除蝗疏》统计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蝗灾的次数,指出春秋294年发生蝝灾111次,按月分布如下:月份(农历)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生次数 2 3 19 20 31 20 12 1 0 0 3。
3、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蝗灾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蝗灾案例及其解决方法:唐代蝗灾 案例:据《旧唐书》记载,兴元元年秋,关辅地区发生大蝗灾 ,庄稼被吃尽,百姓饥饿至极,甚至捕蝗为食。解决方法:唐朝宰相姚崇提出并积极实施灭蝗措施 ,包括白天人工扑打和夜晚设火焚烧,且焚且瘗,有效控制了灾情 。
4 、中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蝗灾 ,但现代较少发生蝗灾的原因在于有效的治理措施和农业科技的进步。历史上蝗灾的记载: 先秦至明清均有记载:如《春秋》记鲁宣公十五年的蝝生;《吕氏春秋》中也有关于虫蝗为败的记载。
5、[编辑本段]中国历史上的蝗灾 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蝗灾,其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今河北、河南、山东三省,陕西 、山西、江苏、安徽 、湖北等省也有较多的分布。这些蝗灾不但对历代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而且引发了众多的饥荒、疾疫乃至社会大动乱 。
1、粮农组织警告,随着从红海到索马里新一代蝗虫的孵化,以及从也门入侵的蝗群,将使埃塞俄比亚和整个非洲之角地区蝗害形势恶化。如今整个东非和南亚国家都加强了对沙漠蝗虫的防治工作。因此沙漠蝗虫危机已经导致非洲和南亚的民众的粮食危机 ,只有全球一起努力才能够制止沙漠蝗虫危机,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
2 、因此,他们的克星大部分非常少积极进食群居动物的沙漠蝗虫。除此之外 ,群居动物沙漠蝗航行能力很强,最大能够飞往上公里高处,每日数最多可挪动150千米。1 这也令捕获他们十分艰难 。在极其极大数量的蝗虫眼前 ,不论是它的克星或是人们的有机化学方式,对降低沙漠蝗数量的功效都较为比较有限。
3、另外沙漠蝗也是比较难以消除的,它消除的过程中要耗费很大的精力。所以说沙漠蝗的出现确实会引发粮食危机 ,而且沙漠蝗在出现了之后会大量地啃食稻草,稻草基本上就被啃得只剩杆子了 。这样的话稻草是没有办法进行再次生长的,基本上也就是颗粒无收了。
4、其次 ,今年非洲的强降雨使得沙漠蝗虫在同一时间在同一地点孵化,形成大量种群。这使得沙漠蝗虫对捕食者的抵抗力比人类控制措施所能采取的更强 。异常丰富的降雨量增加了土壤含水量,使其更适合沙漠蝗虫卵的孵化。同时,植被大量增加 ,幼虫有足够的食物可以生长。
5 、蝗虫的生长环境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干旱的环境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沙漠蝗虫在食物充足时散居生活 ,当食物减少时受到体内激素诱导而改变习性,开始聚集并借助风力长途迁移寻找食物,一个星期内的活动范围能达到上千公里 。
6 、别看小小的一只蝗虫不起眼 ,但一旦气候适宜它们,就能繁殖出规模惊人的蝗群,田间地头的粮食作物都会被它们一扫而空。农民的经济损失不用多说 ,但粮食被破坏殆尽久会导致饥荒的发生,尤其是那些条件本来就相对比较落后的地方,或许还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中科院团队揭秘的蝗灾“罪魁祸首”是化合物乙烯基苯甲醚(4-vinylanisole ,4VA)对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的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并定位蝗虫锥形感器中的嗅觉受体OR35是4VA的特异性受体 。日前,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发现一种蝗虫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
近日 ,中科院团队成功揭秘蝗灾罪魁祸首。据悉,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发现一种蝗虫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 。这一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
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成功发现蝗灾的罪魁祸首 ,对改变蝗虫防治对策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将从道的多个方面改变人们防治蝗灾的观念和方法 。